2025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,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,旨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知识,强化心理健康意识,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,减轻社会歧视和防止“污名化”。
同时,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,增强群众获得感。
常见精神疾病
(1)抑郁症 抑郁症发病率很高,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,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,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痛苦。
(2)焦虑症 焦虑症表现为持久性焦虑,紧张不安和内神经紊乱脑功能失调等诸多症状,还常会引起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上的不适。
(3)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,又有抑郁症的精神障碍。当躁狂发作时,患者情感高涨、言语活动增多、精力充沛等;而当抑郁发作时,患者又常情绪低落、言语活动减少、疲劳迟钝等。
(4)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,又称智力障碍,指在发育时期(18岁以前)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同龄水平,并伴有行为缺陷的疾病。其在学习、推理、解决问题等认知能力存在困难,并影响沟通、自我照顾、社交等日常生活技能。
(5)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,临床表现为幻觉、妄想、思维紊乱及情感淡漠等,常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。
(6)强迫症 强迫症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核心特征,患者明知这些念头或行为不合理,却无法控制,常伴有强烈的焦虑与痛苦。
各年龄段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
婴幼儿期(0-3岁)
养育方式不当易致心理发育滞后,如言语迟缓、社交障碍。家长需多进行情感交流,言传身教,培养良好生活习惯,为宝宝心理健康护航!
学龄前期(4-6岁)
分离焦虑、同伴交往难题频现。家长需多鼓励孩子与小伙伴共玩,分享心情,锻炼独立与合作能力,让宝贝快乐融入小集体!
学龄期至青少年期(7-18岁)
学习压力山大,人际交往复杂,情绪波动,性心理探索,行为挑战多多。需调节学习节奏,学会情感沟通,增强社会适应,培养广泛兴趣,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!
中青年期(19-55岁)
职场、家庭双重压力,工作适应、人际紧张、家庭矛盾频现。应对策略:构建强大人际网,勇于求助,平衡生活节奏,发展个人爱好,为中青年减压赋能!
中老年期(55岁以上)
退休适应、空巢孤独、家庭变故、疾病困扰,情感需求凸显。要拥抱年龄变化,拓宽社交圈,积极参与社区活动,持续学习新知识,享受多彩晚年生活!
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
01 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,学会爱自己。
02 不纠结于过去,不焦虑于未来,活在当下。
03 与家人朋友保持真诚沟通,分享喜怒哀乐,建立温暖支持系统。
04 远离消极思维,不沉溺于抱怨与仇恨,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。
05 发展个人兴趣,如绘画、音乐、园艺或书法,丰富精神世界,提升生活乐趣。
06 保持规律作息,均衡饮食,坚持适量运动,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,避免沉迷网络。
健康不仅是躯体无恙,更是心理的晴朗。我们要多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,关爱身边人的情绪状态,用理解替代偏见,用科学战胜误解。
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不只是一句口号,更是一个值得共同努力的方向。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支持,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更健康、更包容的社会添砖加瓦。
愿每一颗心灵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,让健康与幸福真正属于我们每一个人。